案例一:职场“伪精英”的身份名片
我的大学同学小李就是典型的例子。他月薪八千,在二线城市生活并不宽裕,却总热衷于在朋友圈展示“高端生活”。去年,他咬牙花了近万元,从安卓换成了 iPhone 15 Pro,甚至为此向父母“借”了钱。他坦言:“公司的同事都用苹果,聊 Face ID 和 MagSafe 的时候,我总觉得插不上话。”
这部手机迅速成为了他的“社交护身符”。开会时,亮出 Pro Max 的钛合金边框,能收获同事的赞许;约会时,用 AirDrop 分享照片,显得格外“科技范”。他甚至开玩笑说:“这不止是手机,更是我的名片。”然而,这份“体面”的背后,是新增的消费贷和不升反降的生活质量。苹果的魅力正在于此:它以最低成本,为普通人提供了一份“伪奢侈”的快感,却也放大了个人的虚荣心,让人们背负了不必要的财务负担。